原标题:【掠影】传承结硕果 原载:中国甘肃网-甘肃日报
特约撰稿人 焦炳琨
一个只有十来岁的艺术生,学习一年半,就以精湛的表演,在“第二十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”上夺得了小梅花金奖,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,而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兰州文理学院艺术中专部2014级学生张添茗。
张添茗出生在天水市一个戏剧世家,爷爷是一位秦腔老生演员,每次有演出,都会带上张添茗,就这样生活了十年,小添茗在耳濡目染中熟悉了秦腔,也爱上了秦腔。
考上兰州文理学院艺术中专部后,张添茗师从张东升老师。张东升12岁开始学戏,以后又从事秦腔教学20余年,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。早在17年前,他辅导的一个叫杨晓龙的武生学员就获得了第四届小梅花金奖。在张东升的帮助下,张添茗进步非常快。张老师介绍,张添茗是个非常有悟性的学生,一点就通。他年纪虽小,但对人物的理解很透。比如苏武这个角色,他能把老师的指导和自己对苏武的理解融合在一起,这就使苏武的形象有了升华,有了不同。
张添茗是个非常能吃苦的孩子。他常随身带着一个随身听,一有时间就听,用他的话说就是“听多了就有了感悟”。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练功、上课,到晚上十点才能休息,一天要进行十几个小时的学习和练习。一次练功时,不小心造成了脚跟骨裂,疼得很厉害,可他瘸着脚,还坚持排练。有一次回天水遇到了儿时的同学,当同学知道学戏很苦时劝他:“这么苦还学,年轻人谁看秦腔,趁早退学改行。”但张添茗还是说不会放弃。
张添茗用优异的成绩实践了自己的诺言。这次参演共有来自北京、天津、海南、辽宁、甘肃等24个省市及5个小梅花基地的100名个人选手,15个集体节目,竞争十分激烈,张添茗却以97.75分的高分荣获了小梅花金奖,这不能不让与会的同行刮目相看。
在采访中,兰州文理学院艺术中专部主任张世成、张东升老师和张添茗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秦腔的传承,足见这一理念在他们心中的位置。2014年,兰州文理学院艺术中专部恢复了秦陇班的招生,现在艺术中专共有两个戏曲班146名学生,张添茗就是其中的一个。秦陇班恢复招生影响很大,特别是秦腔老艺人听说后都说:“秦腔开班了,秦腔有接班人了。”
要想传承就必须发展,要想发展也必须传承,这就是发展与传承的辩证关系。为了更好地传承,兰州文理学院做了大量工作,改善办学条件,编写地方戏曲教材,他们先后组织陕、甘、宁、青的70多位专家参与,历时一年半,初步完成了秦腔系列教材的编写、录制。该教材120多万字,分行当,有伴奏,有范唱,有配像,仅秦腔板式板头就70多个,这不仅为秦腔教学提供了系统的范本,也为秦腔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。陕西易俗社艺术家冀福记听说后非常激动:“多少年我们想做的事没有做成,你们做了。”他们创作的大型秦(陇)剧《马踏飞燕》剧本和音乐创作已基本完成,即将与观众见面。
在教学上,他们也进行了改革实践。张东升老师说,以前戏曲没有发声训练,只有自己“喊嗓子”,有的男孩子由于在变声期训练不得法,唱坏了嗓子,最近他们大胆地引进了现代的发声方法,在声乐老师指导下进行,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。
秦腔的传承不仅成就了张添茗,也使秦腔的路子越走越宽。秦腔的传承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支持。
凯发app官方网站 copyright 2020-2025 © 兰州文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北路400邮编:730000
设计制作:苏迪科技